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及脾切除手术,这些方法虽然能有效提升血小板数量,但或因毒副作用明显,或因价格昂贵,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长期疗效欠佳、药物依赖性大,导致最终治疗效果不佳。
(资料图)
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据其症状,可归属于“血证”“发斑”“葡萄疫”“崩漏”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可概括为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或内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本病发生。治疗本病应止血以治标,辨证以治本,临床一般分四型治疗。
血热妄行型
症状:起病较急,皮下出现瘀斑瘀点,色紫红,或融合成片,甚则遍布全身,发热夜甚,心烦,口渴,便秘,尿黄,常伴鼻衄、齿衄、尿血、便血,血色深红质黏稠,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细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物包括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丹参、玄参、麦冬、侧柏炭、栀子炭、茜草根、银花、连翘等。
阴虚火旺型
症状:皮肤散在性瘀斑瘀点,色鲜红或青紫,时轻时重,夜间出血更多,或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崩漏,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及夜间尤甚,或腰膝酸软,口干咽,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宁络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药物包括知母、黄柏、生地、丹皮、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紫草、黄芩、茜草、侧柏叶、仙鹤草等。
肝胆火旺型
症状:皮肤紫癜,伴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急躁易怒,齿鼻衄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包括柴胡、黄芩、龙胆草、木贼、青蒿、茜草、仙鹤草、马鞭草、白茅根、甘草等。
气虚不摄型
症状:紫斑色淡红,或散在分布,反复发作,遇劳加重,头晕疲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呆,便溏,声低,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型常见于慢性患者,治疗所需周期长,起效较缓,也可兼见他证,临床应注意辨证施治。
治法:健脾养血,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白术、龙眼肉、木香、茯苓、阿胶、仙鹤草、山药、血余炭、甘草等。
鉴于“出血必留瘀”“虚久必瘀”,故对于各证型患者需适时、适度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可加用当归、丹参、三七、生蒲黄等,也可选用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以祛瘀生新。另外,对于不同部位出血,宜针对性选择相应止血药物,如咳血、吐血选用紫珠、白及等,尿血、便血选用白茅根、地榆、槐花等,崩漏选用棕榈炭、血余炭、茜草炭等。(徐文江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