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高子立)近日,一条关于某市政府取消限行的“新闻稿”上了热搜。经证实,该事件实为某小区业主在业主群内直播ChatGPT写作过程,还把文章发群里,后被其他业主截图转发而闹出的一场“乌龙”。事件背后,引发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真伪、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的讨论。
以ChatGPT为例,记者在互联网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关该程序代写雅思作文、家庭作业等信息比比皆是;互联网上存在不少提供代注册、有偿账号分享服务,或是借其热度“搭便车”“搞噱头”,动辄冠之ChatGPT名称的小程序、小应用等层出不穷,还出现了“山寨”产品和账号转卖行为。
“要警惕蹭ChatGPT热度易引发的法律风险。比如涉及知识产权、数据泄露,甚至还会存在因虚假信息等而牵扯刑事责任。”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熊超说。
熊超表示,对于人工智能产品的持有者而言,在技术上应当设置一套完整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功能。“比如一旦产生了侵权内容或是涉及违法内容的存储,产品本身可以自行删除。”熊超表示,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当鼓励创新性产品的发明和问世,但一定要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建立相应的监管和制约制度,让法律规定为高科技、便利化生活保驾护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