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从能源革命到“双碳”工作,从“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到“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为山西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延峰说:“十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常驻、碧水长清、黄土复净的美丽愿景加速实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唱响新时代‘山西好风光’。”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5%,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SO2平均浓度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改善幅度,降至去年年底的1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区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55.2%提高到72.3%,三晋母亲河汾河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等河流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同步开展末端修复治理和源头预防,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充分保障。
绿色低碳发展拓步前行。省生态环境厅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日益拓宽,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我省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突破7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889万千瓦,占比达到34.3%,2021年GDP增长中78%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2743种野生植物、541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在我省安居,我省生物多样性“家谱”进一步丰富。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在全国率先设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强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排污许可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全面形成,大气、水、土壤、固废四大环境污染领域地方性法规实现全覆盖。
(记者 张剑雯)